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7 岁的乐乐第一次踏进就诊室时,病历上写着“重度抑郁发作、曾有多次自伤行为”。
她话少、失眠、成绩骤降,所有症状都符合抑郁障碍。
此图由AI生成
但在建立安全信任关系下,在访谈里听到完整的故事:
儿时父母关系欠佳,
她时常目睹家暴场景......
12 岁起被同学长期排挤,
老师却说“你想太多”......
15 岁某次夜归,在家门口被陌生人骚扰,却不敢告诉大人......
这些经历从未被系统询问,也无人将它们串成一条“长期、重复、无法逃脱的创伤链”。
直到抑郁药物疗效有限、反复自伤,乐乐才被转介做创伤评估——最终补充诊断: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增加了一个新的诊断——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CPTSD被列在“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类别下(6B41),其诊断建立在ICD-10“灾难性经历后的持久人格变化”(F62.0)诊断的基础上,强调了长期暴露于危及生命的状况对个体的“复杂”影响。
于是,大脑在“战或逃”与“僵住”之间来回切换,导致:
情绪调节困难(暴躁或麻木),
自我概念受损(羞耻、自责);
人际关系紊乱(过度讨好或彻底回避)。
在青少年身上,常被误诊为“叛逆”“双相”“单纯抑郁”。
01
别把长期创伤当“性格缺陷”
如果孩子/成人出现“怎么劝都想不开”“一点小事就崩溃”“与人总是疏离或多疑”,请考虑做一次 C-PTSD 筛查(可用 ICD-11 国际创伤问卷简版,ITQ)。
02
创伤筛查要像量身高一样常规
学校体检、精神科初诊,都应加入 3 个问题:
1、过去是否有过让你极度害怕/无助的经历?
2、这些经历是否反复出现或在梦中回放?
3、 你是否因此难以信任别人?
答“是”即需进一步评估。
03
关系仍是最好的“药”
药物能缓解症状,但只有“安全+被理解+能选择”的关系,才能真正改写大脑关于“世界是危险的”这一底层代码。
在最后一次咨询里乐乐画了一幅画:一片灰色废墟上,长出一棵小树。
此图由AI生成
她说:“创伤不会消失,但它不再是全部。”
看见创伤,表达创伤,才可能真正开始疗愈。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心身一科(陈海思)、质控办
编辑:雅雯、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