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晨晨总被幼儿园老师投诉:“上课突然尖叫”“抢小朋友的积木”“永远不回答点名”。他痴迷于旋转的玩具车轮,能盯着看一整天,却对妈妈的呼唤毫无反应。妈妈一度以为儿子只是“调皮”,直到班主任严肃地说:“这孩子是不是听力有问题?叫他十遍都没反应。
第一次去区医院,儿科医生只用了5分钟就下结论:“语言发育迟缓,多教教就行。”奶奶坚持认为“贵人语迟”,爸爸偷偷上网查资料,跳出来的“自闭症”三个字让他整夜失眠。
2022年冬天,晨晨在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系统评估。
周国岭主任拿出一个小玩具企鹅,晨晨却死死盯着诊室内座椅的轮子(压根不看医生)。当被要求“指一指企鹅的小嘴”时,他突然抓起玩具塞进嘴里。
“孩子会逗你笑吗?”“他有没有过假装给玩偶喂饭?”“他愿意要一些东西时会指给你看吗?”母亲愣在原地——这些普通孩子自然发展的能力,晨晨一项都没有。
经过ADOS-2评估、ABC、CARS量表测试和PEP语言测试,晨晨最终被确诊为“童年孤独症”。
在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康复中心的绿色墙壁上画着黄色的长颈鹿及多种卡通动物,这是为了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焦虑。晨晨的干预方案像拼图般复杂。
“言语治疗师的魔法”
“晨晨看!气球!”治疗师吹出印有笑脸的气球。
当晨晨第一次主动伸手触碰气球,并发声“球……球……”的声音,母亲的泪水砸在了观察窗上。
“作业治疗的突破”
为了改善听觉过敏,(晨晨对声音异常敏感,普通的脚步声,都会让其紧张,要捂住耳朵),治疗师采用听觉统合训练(脱敏型)缓解其超敏的听觉。
三个月后,他对声音的敏感降低,并且能在嘈杂的训练室中在指令下完成一些简单的拍球。
“家庭战争的平息”
爸爸偷偷给晨晨喂“神经营养剂”导致腹泻,引发夫妻激烈争吵。
直到康复师拿出数据:晨晨在结构化环境中的进步速度是家庭环境中的2.3倍。全家才统一战线。
“不断更新的康复手段”
晨晨已经坚持康复训练2年多了。现在晨晨的爸爸妈妈也在医生和康复师的教导下成为陪伴晨晨时间最长的“康复治疗师”。
晨晨大部分时间均在家庭环境中接受爸爸妈妈的康复训练,并且在AI社交互动软件、经颅磁刺激治疗等新型康复手段下,晨晨的进步越来越大。
2024年秋天,晨晨在融合小学的入学评估中震惊了所有人。
当考官拿出“悲伤”的表情卡片,这个曾被认为“没有共情能力”的孩子,突然伸手擦了擦妈妈发红的眼角。并能主动参加小团体游戏,并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现在的晨晨,在陪读老师的帮助下,能遵守课堂纪律,并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能忍受理发店的电动推子声(需提前做15分钟脱敏练习)。有两个“亲密的”小伙伴,并会主动找小伙伴,分享他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