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第一次见到小瑜(化名),她穿着黑色高领毛衣,打着唇钉、眉钉,袖口处隐约露出暗红色疤痕。诊室温暖,她却始终紧抱双臂,像一只应激的刺猬。
“医生,我前面一直诊断是抑郁症,最近看小红书,我觉得自己像双相。”
她递来一踏门诊病历,诊断打着“重度抑郁”、“焦虑”……抗抑郁药换了四五种,但症状却愈演愈烈。
她说她晚上在直播平台疯狂带货,到了凌晨却睡不着觉,脑子里乱糟糟一团,好不容易睡着也是噩梦连篇。她有在手机里记日记的习惯,在凌晨2-4点写下很多……并且最近花了很多钱去打赏别的主播,已经欠了十几万债务要还。
她说她应该是个“资深自残人士”了,以前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就断续控制不住在手臂上、大腿上划口子,还有刻字,“看到血会舒服一点”。也会去吞药,“吞完药可以安心睡一觉”。
持续的乏力、头痛,让她没有办法保持好的状态学习,朋友也渐渐少了,因为遇到真心朋友很难,自己就只会传播负能量。
一晃快10年了,小瑜之前一直在老家的医院就诊,吃药也是断断续续,觉得没什么用处。现在工作到了杭州,想着来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让自己好一些。于是她来到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双相障碍门诊。
在进行了仔细问诊,以及生理心理的评估后,小瑜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原来小瑜经历的并非单纯的抑郁,而是躁狂与抑郁交替的“混合发作”,伴有严重的生物节律紊乱。那些深夜的冲动、挥霍无度的消费、突如其来的暴怒,都是躁狂期的典型症状;而持续数周的疲惫、自责和自残念头,则是抑郁期的烙印。
画面可能引起不适,慎重点击!
通过医生制定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稳定情绪,调节生物节律,小瑜渐渐地不再伤害自己,像一场与自我的和解。学会在躁狂期用运动、唱歌宣泄激情,在抑郁期靠瑜伽和正念冥想稳住呼吸;床头贴着用药清单和危机干预热线,手机里存着情绪管理日记。
第六个月复诊,小瑜带来了她新的情绪记录本。曾经混乱的时间轴被转化成可视化折线图,抑郁期持续时间缩短60%。更惊喜的是,她已经可以穿上喜欢的裙子,将美工刀换成纹身贴,自信大方地爱自己。
日前,浙江省正式发文公布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入选名单,启动建设省级“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含培育创新团队)92个,针对省内的多发、高发和疑难疾病,组建优势人才团队,并在全省新开设以团队名称命名的专病门诊,为群众带来更加精准、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大精中)节律紊乱双相障碍“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成功入选!
团队专注于与生物节律紊乱相关的双相情感障碍,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诊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团队的深度协作,提升诊断准确率,改善治疗效果,推动科学进步。
杭州七院(浙大精中)节律紊乱双相障碍“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由15人组成,形成了一支高效协作、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李涛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团队的战略规划与科学指导,为团队发展提供方向性引领。
团队中有临床医生11人(精神科医师10名,放射科医师1名),主要负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诊疗和研究任务。他们在一线实践中为团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研究支持。为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团队还吸纳了以下领域的专家:神经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深入研究双相情感障碍中生物节律紊乱的神经机制,为疾病病因提供科学依据;药事管理领域的专家,优化患者的用药方案,监测药物的安全性与效果,并提供专业指导;神经调控领域的专家,探索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节律紊乱相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潜力;药物研发领域的专家,致力于开发和验证新型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分析与生物节律相关的基因和分子网络,为精准医疗提供数据支撑;神经影像领域的专家,通过影像学数据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异常,为诊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通过开发AI算法,个性化分析患者的基因、影像和临床等多模态数据,为精准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和用药指导提供智能化支持,推动个体化医疗的实现。
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团队模式为研究与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能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还为创新诊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
预约挂号
关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服务号”
右下角进入“互联网医院”
点击“预约挂号”
进入“古荡院区”
可选择“小而强创新团队”预约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双相情感障碍科(精神五科)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