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4月11日,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聚焦帕金森非运动症状,AI赋能全病程管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凝聚医疗资源,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运用前沿AI技术,探索对帕金森病的多元化治疗渠道,提升疗效,普惠患者。
十年抗帕之路
突遇精神危机
81岁的陈奶奶(化名)是一位与帕金森病斗争十余年的患者。
十年前,她开始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口唇抽动、动作迟缓等症状,在被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后,她一直规律服用抗帕金森药物,病情控制良好,生活完全自理。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五个月前被打破。
陈奶奶开始频繁出现生动的视幻觉。她总说家里爬满了小虫子,常常做出驱赶动作,甚至担心虫子会钻进耳朵。更令人担忧的是,两个月前症状急剧加重,开始出现被害妄想,总感觉有人要杀害自己,整日处于极度恐惧中,不敢独处,夜间频繁惊醒,甚至出现撞墙等危险行为。
“母亲突然像变了个人,连照顾她多年的保姆都认不出来了”,家属担忧的说到。
在外院多次调整药物无效后,听闻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的神经精神多学科联合门诊(MDT)针对疑难罕见病的诊疗颇具经验,于是家人带着最后希望来到医院寻求帮助。
多学科智能联合诊疗
打破"头痛医头"困局
神经内科副主任章晓英第一时间接诊了陈奶奶。
面对这样一位同时存在运动症状、精神症状、情绪障碍的复杂病例,立即启动了MDT,联合神经内科、精神科、物理诊疗中心、药剂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诊疗团队。
另外本次MDT创新性的应用了“七智医助(AI)”共同会诊。“七智医助”通过不同医生角色共同探讨患者运动症状、精神症状、抗帕金森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相互复杂关系,为专家团队的最后诊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专家团在结合“七智医助”的智能分析后,为陈奶奶制定了全方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优化原有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同时,选择对运动功能影响最小的抗精神病药物,同时综合了中医理疗、神经调控(rTMS)和心理治疗。
拨开迷雾见月明
陈奶奶有“抖、慢、僵”典型的运动症状,也有“夜间喊叫(RBD)、幻觉妄想、情绪不稳、便秘、头晕、嗅觉减退”等多个非运动症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专家组认为陈奶奶诊断为帕金森病明确。
但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陈奶奶对治疗十分抗拒,每日被幻觉困扰,担心害怕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对住院也不安心。作为全病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李涛教授带领各专家在联合查房时再次仔细评估了陈奶奶的情况,根据病情对治疗作出部分调整,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耐心的解释与鼓励。
最终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两周后终于出现转机。
陈奶奶的精神症状明显减少,夜间能够安睡,情绪逐渐平稳,能认出朝夕相处的亲友,并保持了良好的运动功能。
“现在母亲能和我们正常交流了,晚上也不再频繁惊醒,生活也能自理了”,家属握着医生的手连连道谢,“多亏了这么多科室专家一起想办法,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多亏了各位专家时不时来看我们,我们觉得很安心”。
在帕金森病的症状中
有些“看不见”
很多人熟知帕金森病会导致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等运动症状,却忽视了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精神、情绪症状,如视幻觉、妄想、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这些“看不见”的症状往往比运动障碍更令患者痛苦,也更需要专业的多学科干预。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作为精神专科医院,自2018年设立神经内科,结合近千份帕金森病患者病例报告显示,其中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高达77%,情绪障碍的患者高达74%。
目前,通过MDT多学科联合诊疗,以及“七智医助”的智能辅助,对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神经精神疑难罕见病构建了更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全程化的管理服务。
聚焦帕金森非运动症状
AI赋能全病程管理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主题活动
义诊时间:4月11日(周五)9:30-11:30
义诊地点: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05号浙大精中(杭州七院)2号楼前小广场
义诊专家:章晓英(神经内科)、王郑(神经内科)、张颖(焦虑障碍科)、陈斌华(老年精神科)、马洁华(放射科)、刘义(中医综合服务中心)、王玉文(药剂科)、魏捷(营养膳食科)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神经精神多学科联合病房(开放病区三)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