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前段时间,电视剧《六姐妹》在各大平台热播。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何家六姐妹在时代浪潮中各自成长、相互羁绊的故事。从剧名便能看出,多姐妹家庭里少不了家长里短。剧中,母亲刘美心对待不同女儿的态度成为一大看点,她堪称是“一碗水端不平”的典型代表。六个女儿中,前五个大多是由婆婆带大,或者是大姐何佳丽帮忙照顾,只有小女儿何家喜是刘美心亲手带大的,因此她对小女儿格外偏爱。用老三何家艺的话来说:“老六从出生就养在身边,奶粉都比我们多吃几勺。”
刘美心一辈子偏心小女儿家喜,这直接导致姐妹六个之间产生了嫌隙,大姐和六妹甚至一度反目成仇,不相往来。
剧照
事实上,在二胎甚至多胎家庭,父母总是很难一碗水打平,而且往往总是会偏心更小的那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申变红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二胎”更贴合个人的自主意愿。很多人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步入婚姻,生育第一个孩子。而“二胎”往往是在个人更加成熟、婚姻更为稳定、经济条件更好的时候才有的想法。“一胎”往往面临着更多来自外界的压力“二胎”则更多源于“我想”。这种心理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情感投入。
长期活在妹妹阴影下
12岁姐姐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悦悦(化名)和瑶瑶(化名)是一对亲姐妹,相差三岁,本应是彼此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陪伴,然而,成长的轨迹却因父母微妙的偏爱发生了偏移。妹妹瑶瑶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机灵与可爱。她像个小太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周围带来欢声笑语。在学习上,瑶瑶更是表现出色,成绩常常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
反观姐姐悦悦,随着妹妹的成长,父母的注意力和关爱逐渐更多地倾注到了瑶瑶身上。悦悦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曾经那些围绕着她的夸赞和疼爱,变得越来越少。
起初,悦悦只是在家里变得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角落。父母却以为她只是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进入小学后,悦悦内心深处渴望证明自己的愿望愈发强烈。她每天都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努力听讲,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可成绩却始终没有显著的提升。而妹妹瑶瑶在学业上依旧顺风顺水,这让悦悦觉得自己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影紧紧笼罩,怎么也走不出来。
在学校里,悦悦的变化也愈发明显。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变得沉默寡言,原本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也渐渐失去了光彩。老师察觉到了悦悦的异常,试图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鼓励她积极参与,但悦悦总是低着头,无论如何都不肯开口回答。更令人担忧的是,悦悦出现了严重的幻听症状。她总觉得同学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议论她不如妹妹优秀,说她是个被父母遗忘的孩子……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家人终于察觉到了悦悦的不对劲。心急如焚的父母赶忙带着悦悦来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中心,找到了申变红副主任医师。申变红对悦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检查,通过专业的量表检测以及深入的交流沟通,最终,令人揪心的诊断结果出来了:年仅12岁,正读小学六年级的悦悦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幸运的是,经过半年坚持不懈的治疗,在抗抑郁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的综合作用下,悦悦的情况逐渐有了好转。她终于能够重新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也开始尝试着主动和妹妹搭话。然而,医生也明确提醒家人,悦悦后续仍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以确保她能够彻底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拥抱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
老大的安全感不该被“谦让”
父母的疏忽正在加速老大的委屈感
好多家庭生了二胎后,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都放在老二身上。不但忽视老大的情感需求,甚至还本能的认为:老大就应该多照顾老二。当老大老二发生冲突时,即便父母知道不是老大的错,但还是会选择偏袒弱小的一方,比如:“你弟弟/妹妹还小,你就不能让让他/她么?”可老大虽年长,但也是小孩子,他们内心敏感脆弱,也是需要呵护的。一味地让老大忍让、迁就只会让老大的委屈越攒越多,进而慢慢疏离家人。
“很多时候父母偏爱二宝是补偿心理在作祟。许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留下过一些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些遗憾可能是小时候没能拥有心仪已久的玩具,也可能是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陪伴。”申变红指出,当二宝出生后,他们会不自觉地将内心深处对这些缺失的弥补渴望,投射到二宝身上。他们希望通过给予二宝更多的关爱、满足二宝更多的需求,来间接地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空缺。这种过度的补偿行为,在不经意间就形成了对二宝的偏爱,而忽略了大宝同样需要关注和爱护。
其次,二宝在年龄上相对较小,身体和心智发育都不如大宝成熟,这会极大地激发父母本能的保护欲。在父母的眼中,二宝就像一只需要时刻呵护的幼鸟,他们担心二宝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无论是身体上的磕碰,还是心理上的委屈。这种保护欲一旦过度,就很容易转化为偏爱。
申变红介绍,更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往往会更加宠爱像自己的孩子。如果女儿像爸爸,爸爸就会更加喜爱女儿;如果儿子与妈妈更像,妈妈就会更疼爱儿子。这种现象在二胎的家庭很常见,人都是不完美的主观动物,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心理学家苏洛威教授从达尔文的进化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人类的基因都希望得到长久地保留,而父母都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特征。所以,当看到“翻版”的自己时,他们会很开心,而且孩子与爸爸/妈妈相像特征越明显,孩子得到的爸爸/妈妈的宠爱也会越多。
拒绝“大让小”
二胎家庭建立秩序感很重要
“当孩子出现一些特定的行为变化时,家长就需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其心理变化。如果大宝原本性格开朗乐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叛逆行为,或者开始过度讨好父母,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严重;二宝变得任性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些都很可能是父母的偏爱对孩子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的表现。”申变红说。
专家强调,对于那些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偏心问题的父母来说,及时做出改变,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构建和谐二胎家庭的关键所在。
摒弃性别偏好。在现代社会,性别不应该成为决定孩子受宠程度的因素。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和无限潜力。父母要坚决杜绝“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等错误观念,给予孩子平等的成长机会和关爱。
给每个孩子定制私人时光。在爱面前,每个人都有占有欲,孩子当然也不例外,都想要爸妈独一份的宠爱。对于孩子而言,单独拥有爸爸妈妈,会让他们充分感觉到被爱,安全感满满。尤其是生完二胎后,父母一定要给大宝定制私人时光,让大宝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比如孩子如果喜欢搭乐高,父母要定期抽出时间,陪孩子搭乐高;如果孩子喜欢户外运动,就要带着孩子去户外玩耍。虽然定制的私人时间不长,但却能起到“充电两小时,续航一星期”的神奇效果。
切忌随意比较两个孩子。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然都是同一个父母,但孩子在性格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切勿刻板地用“一把尺”衡量两个孩子。不要经常比较两个人,例如:“你看看你哥哥学习成绩多好,你就不能学学”?“你能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听话一点”?这样比较不但没有效果,还会让两个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心生怨怼。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体系,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成绩好、智商高、长得好看等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应该用心去观察,去发现。
父母在处理矛盾时做旁观者。当二胎之间因为父母的偏爱等原因产生矛盾时,父母不要急于充当“裁判”,直接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应该以旁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让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每日商报、精神二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