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度“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第二期(系列第26期),于4月28日19:00线上开讲。这次,我们共同关注“脑到类脑:精神障碍的多视角前沿探索”。
本次大讲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邓伟教授担任主持,特邀浙江大学潘亚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刘妍教授作专题报告,北京回龙观医院杨甫德书记、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所所长吴海涛参与互动讨论。
本次大讲坛围绕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复杂精神疾病的机制研究与诊疗技术展开深入探讨。邓伟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邀请神经精神领域专家分享研究成果。会议汇聚了数百位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共同探索精神医学的未来方向。
接下来的讲课环节,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潘亚峰教授首先分享了题为《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的报告。
潘亚峰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应用。他指出,传统神经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虽空间分辨率高,但存在成本高、环境限制等问题,而近红外技术凭借其无创、高时间分辨率、强运动容忍度的优势,为自然场景下的脑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潘亚峰教授团队通过“超扫描(Hyperscanning)”技术,同步监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在协作任务中的脑活动。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节奏控制能力弱、行为同步性差的特征,但其脑间连接强度显著增强。“这可能是患者为弥补功能缺陷而产生的代偿机制。”潘亚峰教授解释。团队进一步提出,通过神经反馈训练或经颅电刺激调控脑间同步性,或能改善患者社交障碍。
对于技术前景,潘亚峰教授表示:“近红外成像可扩展至孤独症、ADHD等群体研究,甚至用于评估临床干预效果。例如,在医患互动中实时监测患者脑活动变化,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随后,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刘妍教授带来了题为《复合人脑类器官与抑郁障碍研究》的报告。
刘妍教授分享了复合人脑类器官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她指出,传统动物模型难以模拟人脑复杂环路,而类器官技术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为多脑区特异性组织,为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人类专属”平台。
刘妍教授团队成功构建了中脑-纹状体3D复合类器官模型,用于模拟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障碍机制研究。研究发现,患者类器官中的NAPRT(调控NAD代谢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导致神经元轴突生长受阻。通过基因编辑过表达NAPRT或补充代谢产物NMN,可部分恢复神经元功能。“这为靶向NAD通路的精准抗抑郁疗法开发提供了新方向。”刘妍教授强调。
团队还突破性地将3D打印血管网络与类器官结合共培养,解决了长期培养中的营养与代谢微环境的维持难题。“类器官需最大限度还原真实人脑功能,未来将聚焦多脑区神经网络互作与疾病网络建模。”刘妍教授表示,人脑类器官与动物模型的结合验证是临床转化的关键步骤。
讲课结束后,专家们一起进行线上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杨甫德
当前精神疾病诊断仍高度依赖症状观察,缺乏客观生物学标志物。即便是DSM-5标准,也只是将抑郁症分为9类伴随特征,而非基于机制的分类。以抑郁症为例,若能从遗传、影像等维度界定‘焦虑型’‘精神病性’等亚型,治疗将更具针对性。
可以加强医工交叉合作。例如,音乐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节奏感知能力,但其神经机制尚未明确。结合近红外技术,或能揭示干预手段背后的脑网络变化。
精神疾病是遗传、表观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果,需通过多尺度研究(分子-环路-全脑)整合碎片化发现。例如,基因变异可能影响特定脑区神经元迁移,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环路异常。
美国FDA逐步取消动物实验的政策启示我们,类器官与AI模型的结合,或将成为未来药物筛选的主流方向,但动物验证仍是安全性评估的必经之路。
吴海涛
邓伟
精神医学的突破离不开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协作。近红外脑成像与类器官技术展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潜力,但仍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
一是技术标准化。近红外设备的便携性虽高,但不同厂商的数据采集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未来需建立行业共识,推动技术规范化。
二是临床验证闭环。类器官模型揭示了抑郁症的多巴胺环路缺陷,但如何将这类发现转化为可量化的诊断指标或治疗方案,仍需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美国FDA减少动物实验的政策趋势,也在提示我们,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新技术将重塑医学研究范式。但中国需理性看待——动物模型在安全性评估中仍不可替代,未来应是‘类器官初筛+动物验证+临床转化’的三步策略。
只有让工程师、临床医生、神经科学家在同一张桌子上对话,才能破解精神疾病“机制黑箱”,真正实现精准医疗。
本次论坛达成多项共识。
近红外成像技术:将推动精神疾病诊断从“症状描述”转向“脑功能量化”,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等特殊群体。
类器官模型:需进一步模拟人脑多脑区互作,结合临床数据验证其预测价值。
跨学科合作:临床医生、神经科学家、工程师需共同构建“基础-临床-转化”研究链条。
讨论结束后,杨甫德教授总结道,精神医学正站在技术革命的前夜。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攻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世纪难题’,让患者真正受益于精准医疗。
本次“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堂”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言。从近红外成像对脑功能的动态捕捉,到类器官对疾病机制的深度解码,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精神医学迈向精准化、个体化。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精神疾病的异质性、技术的临床转化壁垒、跨学科协作的复杂性,仍需全球科学家携手攻克。正如杨甫德教授所言:“我们站在一场静默的革命边缘——这场革命不属于某个实验室,而是属于所有为精神健康奋斗的探索者。”
随着中国脑计划与全球脑科学倡议的推进,精神医学的“黑箱”正在被逐步打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靶向神经环路的基因疗法、实时反馈的数字化干预工具,将成为照亮患者生活的常态。而这一切,始于今日学界对真理的求索,对创新的坚持,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如果你是“精卫”人,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精神医学知识、探索脑科学秘密,2025,欢迎加入我们,继续关注 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物理诊疗中心、科研与学科建设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