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这个人人追求健康与美的时代,"胖"早已不只是穿不进S码的烦恼,它更像一个无声的警报,悄悄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
对于存在精神与心理问题的人群来说,体重秤上的数字背后,藏着更复杂的难题,情绪波动又容易引发"报复性进食",这场"健康保卫战"往往让人身心俱疲。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和全民营养周即将到来,如何破解“吃药发胖,不吃药发病”的困境?今天,教你在『稳住病情』和『甩掉肥肉』之间找到平衡点——吃得安心,也能健康减重!
精神疾病为何与肥胖“纠缠不清”?
01
疾病本身与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
存在精神与心理问题的人群常伴随活动减少、社交退缩,能量消耗大幅降低;部分患者存在“情绪性进食”,巧克力、蛋糕、油炸食品等成为他们的 “情绪救星”,但这些食物含有大量热量,长期过量摄入必然导致体重上升。
02
内分泌与神经调节紊乱
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可引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异常激活,皮质醇持续升高促进内脏脂肪堆积;同时,瘦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代谢异常形成“易胖体质”。
03
药物影响:代谢调节的“双刃剑”
体重增加是抗精神病药物中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之一。如奥氮平、氯氮平可能通过影响5-羟色胺、组胺受体,导致食欲亢进、基础代谢率下降及脂肪分布异常。
双重枷锁:
肥胖如何捆住身心康复的脚步?
躯体健康风险升级
精神康复阻力加剧
科学应对策略:
饮食、运动、心理协同干预
图片来源:中国营养学会
饮食管理:精准营养,科学 “减负”
图片来源:中国营养学会
运动干预:循序渐进,身心共愈
从每日 10 分钟散步、八段锦开始,患者适应低强度运动后,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目标是每周达到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步,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
同时,注重提升肌肉力量,每周安排 2 次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哑铃等简单器械进行训练,如弹力带深蹲、哑铃弯举等,每个动作进行 2 - 3 组,每组 8 - 12 次,可有效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消耗更多热量。
医疗协同: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的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hy for obesity, CBT-O)即体重管理的团体/个体持续招募中!采用“小团体、精细化”管理模式,2-5人成团。
课程将心理学理论与技能融入营养、运动、睡眠科学之中,分为目标设定、行为矫正(饮食、运动、睡眠)、刺激控制、正念饮食、认知矫正、联盟支持等部分,CBT-O将开始用意志力管理体重,逐渐向用觉知力管理体重,最终达到对饮食收放自如,有效、轻松、有趣的管理体重的目的,融入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的目标,让体重达标者不容易复胖。
肥胖不是 “懒惰的标签”,而是需要专业干预的健康信号。让我们以 “吃动平衡” 为起点,帮助大家卸下 “体重包袱”,迈向身心共愈的新起点!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营养与膳食办公室
编辑:WW、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