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度“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第三期(系列第27期),于5月26日19:00线上开讲。这次,我们共同关注“难治性抑郁的临床治疗进展”。
本次大讲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程宇琪教授担任主席,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秀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朱君明教授担任主持。广州医科大学的林康广教授,浙江大学的杨雨潇研究员作专题报告,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年学者余华、张雅敏副研究员参与互动讨论。
会议由许秀峰教授开场致辞,许教授首先对主办方、参会专家和线上观众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肯定了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推动精神医学临床实践和神经科学深度融合的作用。许教授指出,难治性抑郁一直是精神科的长期难题,传统治疗仅对约50%的患者有效,即便经过增强治疗,仍有约30%的患者无效。近年来,艾司氯胺酮的上市以及TMS(经颅磁刺激)、VNS(迷走神经刺激)、DBS(深部脑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达到对难治性抑郁的系统性治疗仍有差距。他期待本次论坛能为难治性抑郁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带来新的思路。
接下来,由朱君明教授主持讲课环节。杨雨潇研究员首先分享了题为《面向抑郁症治疗的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报告。
杨雨潇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出,脑机接口技术尤其是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他回顾了DBS治疗抑郁症的三个阶段:2005 - 2015年的开环DBS临床探索阶段,发现多个潜在靶点但疗效不一;2015 - 2020年的随机双盲实验阶段,显示个体差异大、疗效下降;2020年至今的个性化治疗阶段,强调个体化靶点定位、参数优化和闭环调控的重要性。他重点介绍了闭环DBS中的响应式和预测式两种模式。响应式闭环DBS在帕金森病和癫痫治疗中效果较好,但在抑郁症治疗中,预测式闭环DBS利用人工智能预测神经信号变化提前干预,有望实现更精准的治疗。他还分享了一个37岁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案例,患者在接受外侧缰核的DBS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临床指标达到治愈标准。通过长期监测颅内神经信号,研究团队找到了反映神经元兴奋和抑制平衡的标志物,能够有效追踪症状波动。最后,他提到团队正在搭建一个多维度症状评估和多模态信号采集的临床平台,旨在为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未来,团队将聚焦于多学科合作、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全植入式闭环DBS硬件的开发工作,以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效率。
朱君明教授对杨雨潇研究员在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再次强调了神经外科、精神科、工程学等多学科合作在难治性抑郁症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并期待未来能通过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进展。
随后,林康广教授带来题为《难治性抑郁的药物治疗进展》的报告。
林康广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难治性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进展,指出难治性抑郁症定义为对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的抑郁症,约占抑郁症患者的三分之一。近年来,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针对谷氨酸能系统的调节剂,如氯胺酮及其衍生物,以及一些致幻剂和抗炎药物,显示出潜在的治疗价值。联合用药和增效药物是传统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韩国的研究发现,安非他酮联合用药相比阿立哌唑,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再入院风险和运动障碍风险。此外,氯胺酮作为一种快速缓解自杀意念和难治性抑郁的重要药物,其R型异构体可能更有效且不良反应更少。氯胺酮的不同剂型(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喷鼻剂)在治疗难治性抑郁方面各有优劣,高剂量口服和喷鼻剂型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林教授还提到了一些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如一氧化氮和DMT等物质在缓解抑郁症状方面的潜力。裸盖菇素作为一种致幻剂,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验证。他强调,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多学科合作。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和成瘾性,以及对难治性抑郁症进行亚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其异质性。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目标应从单纯的症状控制转向整体健康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讲课结束后,专家们进行了线上讨论,发表各自观点与建议。
余华
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先尝试氯胺酮、艾斯氯胺酮,还是直接进行DBS治疗?
目前还是应该按照相关的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流程进行治疗,可以先进行药物治疗(包括联合用药、增效剂等),再考虑物理治疗(如无创的rTMS等),最后再尝试DBS治疗。
许秀峰
我也同意许教授的观点,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对于经过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诊断及共病。如果已经出现明显器质性改变的患者,我倾向于推荐DBS治疗。
林康广
许秀峰
应该如何解决DBS治疗中靶点选择和参数调节的问题?
靶点选择和参数调节是DBS治疗的关键。目前,通过多靶点植入和术前SEEG评估阶段,可以全面评估不同靶点和脑区的反应,从而找到最适合患者的靶点。参数调节方面,目前主要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性调节,未来希望通过计算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自动化参数调节,减少医生的试错过程。
杨雨潇
程宇琪
预测式脑机接口在伦理和临床应用中面临哪些挑战?
预测式脑机接口主要针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目前尚未扩展到正常人群。其伦理考量仍在植入式医疗器械的范围内,且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和监管部门在进行相关研究。临床应用中,预测式脑机接口需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追踪症状波动,并依据此进行精准干预。目前的技术挑战在于如何更精准地预测和调控神经信号,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内源性和外源性调节机制。
杨雨潇
许秀峰
如何提高DBS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可接受度?
DBS治疗效果还是依赖于精准的靶点选择和参数调节。而无创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DBS的接受度至关重要,目前无创脑成像和无创刺激技术正在不断进步。未来还是需要多学科合作,结合神经科学、工程学和临床医学的力量,进一步优化DBS治疗方案。
杨雨潇
线上观众
在难治性抑郁症治疗中,如何更好地整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可以尝试新型药物如氯胺酮及其衍生物,以及抗炎药物等。物理治疗方面,DBS等技术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整合这两种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多学科合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融合各种组学特征,以及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张雅敏
讨论结束后,程宇琪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精彩程度,指出专家们从多个前沿领域分享了抑郁症治疗的最新进展。
她强调,尽管目前抑郁症治疗尚未有“万能”的药物或方法,但通过多种手段结合,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能够得到较好缓解,但仍有不少难治性抑郁患者存在。难治性抑郁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物学因素、共病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规范用药等,因此需要明确病因,完善评估,规范治疗。未来,抑郁症的评估和治疗可能会更加综合化,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并借助新技术如近红外、脑电等指标来提升治疗效果。
程教授还特别强调,多学科合作对于攻克难治性抑郁这一棘手问题至关重要。她感谢了来自基础研究、神经外科、精神科、遗传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们的参与和贡献,并期待通过跨学科合作取得突破。
最后,程教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讲者、嘉宾、专家以及线上听众表示感谢。会议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如果你是“精卫”人,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精神医学知识、探索脑科学秘密,2025,欢迎加入我们,继续关注 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物理诊疗中心、科研与学科建设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