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度“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第五期(系列第29期),于7月28日19:00线上开讲。这次,我们共同关注“重性精神障碍全生命周期精准诊疗”。
本次大讲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李涛院长担任会议主席,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院长、东南大学姚红红教授主持学术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唐劲松主任、浙江大学徐建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李涛院长首先对会议的主办方、参会嘉宾以及线上观众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回顾了“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搭建基础与临床深度对话的桥梁。随后,他提出“重性精神障碍、全生命周期、精准诊疗”三大关键词,强调该类疾病的慢性化、难治性特点,呼吁整合药物创新与神经调控等前沿技术,期待通过像今晚这类学术活动能够促进交流激发思考,助力于推动精神疾病诊疗进展。
接下来的讲课环节,由姚红红教授主持并介绍徐建研究员分享题为《面向难治性抑郁症治疗的自适应脑机调控芯片研究》的报告。
徐建研究员详细介绍团队在自适应脑机调控芯片领域的研究进展。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技术对重大疾病诊疗意义重大,但核心芯片长期依赖进口。团队聚焦难治性抑郁症,研发闭环深部脑刺激调控系统,需突破高精度同步读写、低功耗集成和长期安全三大挑战。团队的主要成果包括:1)自主研发高精度记录-刺激一体芯片,提出KT/C噪声消除、频率整形、冗余交叉等创新电路技术,输入噪声降低约75%,系统动态范围提升4.5-bit,脑信号读写切换时间缩短至0.15 ms,且支持稳定、精准采集微伏级脑信号;2)研制自适应闭环调控算法SoC芯片,集成片上压缩、实时去噪、跨脑区自适应调控及AI矩阵加速;3)构建符合三类医疗器械的植入式闭环系统样机,完成小猪载体3个月安全性与有效性验证,实现清醒状态下高保真信号采集与自适应刺激。下一步,团队将与半导体公司合作推进芯片开发,计划一年内迭代样片,两年内完成量产和动物实验,并开展残障功能重建、精神疾病个性化治疗及运动障碍无创治疗应用示范,最终实现国产脑机调控芯片自主可控与临床应用。最后,徐建研究员诚挚致谢在项目进展中给予鼎力支持的王跃明教授、潘纲教授、胡海岚教授、朱君明主任、胡少华主任以及全体团队成员等。
随后,岳伟华教授主持第二场讲座,唐劲松主任带来题为《X/T的作用机制及研究数据》的报告。
唐劲松教授介绍了新型抗精神病药呫诺美林-曲司氯铵(Xanomeline-Trospium, X/T)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数据。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阳性、阴性及认知缺陷为核心症状,80%五年内复发,仅13%功能痊愈。X/T为中枢M1/M4胆碱能通路毒蕈碱受体激动剂呫诺美林与外周毒蕈碱受体拮抗剂曲司氯铵的复方制剂,通过激活M1/M4受体,提高皮层抑制-兴奋平衡间接降低纹状体多巴胺过度释放,激活M1受体参与维持皮层正常γ振荡,改善阳性症状;同时重建前额叶LTP/LTD平衡,缓解阴性症状与认知损害。目前有三项5周急性期Ⅲ期临床试验,共纳入640例急性加重患者,5周内PANSS总分改善19.4分。相较于安慰剂,PANSS阳性、阴性因子分别改善6.3和3.8分,认知及社会功能同步改善。在第5周时PANSS减分率的百分比(改善≥30%)在X/T组中为41.4%。在52周开放研究中其副作用以轻度胃肠道和心血管反应为主,无显著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体重增加。X/T有望代表非多巴胺途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方向。
讲课结束后,由李涛院长主持讨论环节,参会专家发表各自的观点与建议。
李涛
与传统“固定参数、定时刺激”的开环神经调控相比,自适应闭环系统在临床实践中究竟如何做到实时、精准且个体化地动态优化刺激参数?
可以把开环理解成“定时喂饭”,闭环则是“按需点餐”。系统通过植入电极实时采集局部场电位、放电率等神经信号,利用片上算法提取能量谱、相位-幅值耦合等生物标志物,判断患者当前抑郁或躁狂的严重程度;随后在不改变刺激部位的前提下,自动微调电流强度、脉宽、频率乃至刺激模式。这样既能在症状加重时及时干预,又可在缓解期降低刺激剂量,最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感染风险及认知副作用。
徐建
李涛
对精神病人群进行长期、有创的颅内植入,临床需要重点防范哪些安全和伦理风险?
需权衡手术并发症、电极感染/免疫反应、长期安全性、以及社会伦理争议(患者知情同意能力受损时如何评估、数据隐私泄露、身份认同及人格改变等。术前应该由精神科、神经外科、伦理委员会共同完成风险-收益评估;术后建立长期随访与快速撤机方案;同时推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发展以扩大适用人群。
岳伟华
李涛
从基础研究角度,要让脑机接口真正走向精神科临床,需要优先解决哪些科学问题?
首先阐明机制,电刺激如何通过轴突激活、神经调质释放、突触可塑性等途径改变抑郁或精神病的神经网络动力学?第二精准分层,开发客观生物标志物(特定频段功率、有效连接、外周血miRNA等),将“难治性抑郁”进一步分型,筛选出最可能受益的亚群,避免“一刀切”。
姚红红
李涛
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您认为脑机调控技术在真实世界推广前,还需跨越哪些障碍?
疗效持续性,需建立≥2年的随访队列,观察复发率及刺激耐受;靶点特异度,需明确最优刺激靶点及参数;迟发副作用,长期微电流是否导致局部胶质增生、认知功能下降等;精神病人群异质性大,需采用适应性试验设计以解决传统RCT样本量不足的问题。
唐劲松
李涛
面向未来,精神分裂症新药研发应如何突破传统多巴胺学说的局限?
除了已验证的M1/M4胆碱能通路,还可探索环状RNA、表观遗传学等新靶点、多靶点复方,及开发经鼻递药等新型给药方式,实现长效、低副作用治疗。
姚红红
李涛
综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经验,精神分裂症治疗下一步还应探索哪些机制或策略?
应同时关注胆碱能-M1/M4、谷氨酸-多巴胺平衡、快速起效的离子通道机制,并尝试多受体联合或复方设计,比如多模态干预、数字疗法等,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岳伟华
讨论结束后,岳伟华院长首先发表会议总结,本期活动汇聚了工科与医界前沿,徐建研究员展示了实时闭环脑机调控芯片已完成动物载体验证,将向量产及临床准入迈进;而唐劲松主任带来全球首个靶向中枢M1/M4的毒蕈碱受体激动剂XT的介绍,其在Ⅲ期试验中5周PANSS降19.4分,年内有望在中国上市,突破了一直以来的多巴胺框架。
与会专家一致强调长期植入设备需要平衡安全、伦理与疗效,无创方案须攻克深部信号精准获取与刺激聚焦难题,未来应融合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多靶点复方及数字疗法,借助适应性试验与多中心队列,整合芯片、药物与神经调控诊疗技术的应用。
最后,李涛院长向所有与会专家、幕后团队及线上听众致以诚挚谢意,并特别感谢杭州市委、市政府对“重性精神障碍全生命周期精准诊疗”高峰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来院指导、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精准诊疗从理念走向临床实践。
如果你是“精卫”人,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精神医学知识、探索脑科学秘密,2025,欢迎加入我们,继续关注 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科研与学科建设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