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8月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人文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特邀中心特聘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彭彦琴教授团队开展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彭彦琴教授团队将传统文化智慧与本土化心理干预方向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结合,与中心共同推进“传统文化智慧在精神医学本土化进程中的转化与实践”。
研讨会核心报告
彭彦琴:
传统文化在心理治疗中的定位与实践
彭彦琴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此次,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心理治疗的范式转换,并指出中华文明中“禅”的明心见性与“道”的自然无为为心理干预提供了独特视角,强调了“心能转物”的觉性力量在心理干预中的价值,并提出将这一理论与临床评估体系相结合的可行性。在解析东西方治疗观差异时,她认为西方侧重症状管理,而传统文化更注重“转识成智”的内在超越。
骆宏:
临床实践中的整合策略
中心主任骆宏教授基于临床数据实践分享了整合治疗方案。其研究显示,焦虑是预测青少年心理预后的关键因素,焦虑管理是青少年心理治疗的首要突破口,青少年心理干预可遵循“焦虑缓解-功能修复-意义重建”的递进路径。在讨论躯体化症状时,他提出“身心一体”的儒家关系疗法,通过“仁者爱人”的理念重建社会联结,最终帮助青少年重建生命意义感。骆宏教授特别强调要开发“四端之心”评估量表,实现传统文化概念的量化测量。
马迎辉:
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博弈
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迎辉教授从现象学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理危机。他指出AI基于数学逻辑的算法无法模拟人类特有的意义创造能力,这种局限性在治疗虚拟世界沉迷的青少年时尤为明显。建议通过“在世存在”的现象学还原,帮助青少年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的意义联结。
曾海波: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治疗路径
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曾海波老师在研讨会中阐述了基于传统文化心理干预的创新理念,其核心观点聚焦于"现实联结重建"与"自主性培养"两大维度。他提出"病人→常人→圣人"的阶梯转化路径,可以通过自然接触、团体活动等体验式干预重建青少年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同时反思了传统教化可能导致的强制性问题,主张采用"润物无声"的社区影响模型实现价值渗透,通过“君子之德风”的示范作用促进青少年的自我转变。
针对当代社会虚拟化问题,曾海波特别指出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心神涣散”的普遍现象,倡导将传统修养方法与现代行为训练相结合。其理论创新在于提出"环境控制-自主发展"的动态平衡治疗观,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既要引导又要避免说教的实践范式。
讨论与共识
与会专家经过深入探讨,在技术应用方面,大家认为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疗法赋能,通过开发智能语音转写系统和个性化学习平台,提升心理健康科普的传播效率。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会议讨论了阶梯式的治疗路径:首要任务是有效缓解焦虑症状,继而系统修复人际交往功能,最终帮助青少年重建生命意义感。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合苏格拉底对话技巧与儒家启发式教学方法,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发问技术",将成为激活青少年内在动力的重要突破口。
研讨会总结
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治疗的融合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立足文化自信,实现三个关键突破:
首先,在理论层面,要系统梳理儒释道思想中的心理学智慧,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彭彦琴教授提出的"从利己到利他"的治疗转向,为心理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在实践层面,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化的干预流程。骆宏教授强调的阶梯式干预路径(缓解焦虑→修复关系→重建意义)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马迎辉教授关于虚拟与现实平衡的见解也为数字时代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最后,在技术应用方面,要善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能化评估工具和个性化干预方案。曾海波分享的创新案例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方法相结合能产生独特疗效。
后续,中心将重点开展理论体系完善、评估工具研发和临床应用验证等工作,让传统智慧在现代心理服务中焕发新的生机。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人文精神医学研究中心
编辑:YW、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