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办,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承办的“西湖睡眠健康大讲堂”第一期,于9月22日20:00线上开讲。首场直播,我们共同关注“睡眠中心的建设与展望”。
本次大讲堂由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副院长、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主任毛洪京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孙洪强、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沈鑫华教授、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副院长禹海航等专家参与发言与讨论。
会议伊始,毛洪京对会议的参会嘉宾和线上观众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阐述了本次大讲堂以“医工信文”为主题开展学术活动的初衷,旨在借助平台让睡眠中心建设更标准化、规范化,改善大众睡眠质量,减少内耗焦虑。
接下来的讲课环节,由孙洪强教授带来关于《精神科睡眠医学中心建设》的主题演讲。
孙洪强教授详细讲述了精神科睡眠医学中心建设的多方面情况。他强调睡眠医学是交叉学科,睡眠障碍分类众多且复杂,易与其他近百种疾病混淆。精神科在睡眠障碍治疗方面具有多种优势,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部分物理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经颅磁等),相比之下对无创呼吸机治疗和手术等方法虽不太熟悉,但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部分医院也有开展。
孙洪强教授还介绍了国内外睡眠中心建设的基本内容。美国睡眠技师有专门考试,睡眠医师需经过内科、神经科等多学科规培后再进行一年睡眠医学培训才能从业。他列举了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睡眠医学中心,临床科研教学相辅相成,在国内,睡眠医学中心虽还未完全独立成学科,但已在规培体系中有体现,发展趋势是可能会在内科下设立睡眠医学科,最终目标是建立独立学科并完善认证体系。
关于精神科睡眠医学中心的建设,孙院长从场地、人员、设备、内部管理文件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场地建设要有利于病人就医,如睡眠监测室和中控室应相邻,心理治疗室需安静偏僻等;人员配备要有学科带头人(最好高级职称以上)、睡眠医师、心理治疗师、睡眠技师、物理治疗师和护士等;教学方面要派人外出学习培训并对外输出培训;还提到建立睡眠中心初期的运营宣传重要性,要利用多种媒体做科普提高知晓度。
随后,沈鑫华教授和禹海航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精神专科医院睡眠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和《睡眠健康与公共卫生政策的衔接》。
沈鑫华教授认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可做睡眠中心,因其病人多与精神科相关,且能服务更多群体。他强调可依据陆林老师编写的指南发展,并根据自身特色差异化发展,如突出综合措施和非药物治疗,还可借助数字医疗等创新手段。他还指出,政府已关注到睡眠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相关部门已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市建立睡眠中心等机构,这对学科发展极为有利,同时这也对专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如流行病调查等数据的提供。对于睡眠门诊开设与医院绩效问题,沈鑫华教授表示不能仅着眼于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经济效益,要从整体看待,非药物治疗若能做好,可实现双赢局面,对医院长期发展有利。
禹海航教授补充表示,浙江省多家精神专科医院已建立睡眠诊疗中心并形成多种模式,他以宁波康宁医院为例,讲述其睡眠中心建设历程,从2003年失眠门诊到2019年正式成立严格意义上的睡眠中心,设备不断更新。他还强调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共病率高,睡眠中心建设是提升精神科综合诊治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诊疗精准性和患者满意度的必然要求,并且在多学科团队合作方面已取得成效。
讨论结束后,毛洪京教授总结发言,精神专科医院建设睡眠医学中心优势突出,大部分睡眠问题都共病情绪问题,睡眠障碍所需的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又是精神科医师所擅长的。人才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较于购买设备与物理空间的建设来说,优秀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难度更大。借助医工信融合的技术,真正实现从经验驱动往数据驱动转变的睡眠医学精准诊疗。期待未来能在西湖睡眠健康大讲堂继续分享相关经验,共同赋能行业未来。
本次会议深入探讨了精神专科医院睡眠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运营策略。参会者一致认为,尽管面临绩效考核的挑战,但通过多学科合作和非药物治疗的推广,睡眠中心的建设将对提升精神科综合诊治能力和患者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社会的支持和专业人员的努力也将推动睡眠医学的发展。
西湖睡眠健康大讲堂通过专家们的深入分享与讨论,为精神科睡眠中心建设提供了全面且宝贵的经验与思路,对推动睡眠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对“睡眠”感兴趣,如果您想一起探讨“医工信文”交叉融合 ,想了解更多的睡眠相关知识、研究进展,欢迎关注 西湖睡眠健康大讲堂 !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杭州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杨莉莉)
编辑:雅雯、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