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共同发起举办的“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第十九期,也是今年第四期,于6月24日19:00在线上与大家见面。本期大讲坛聚焦“重型精神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这一重要议题。
本次大讲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郭万军教授和浙江大学马欢教授主持。
郭万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系列讲座,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成功开展了十八期系列学术活动,本期是该系列讲座的第十九期,主题是“重型精神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并对线上观会人员表示欢迎。接着向与会者介绍了马欢教授。
马欢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脑科学研究人员交流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并祝贺本次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接下来的讲课环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肖潇教授首先分享了题为“精神疾病相关表型的遗传与机制研究”的报告。
肖潇教授的报告探讨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共有和特有发病机制,特别是遗传风险因素。研究发现,两种疾病在染色体3P21区域存在共性风险变异,影响认知功能。肖教授首先介绍了基因表达与疾病关联,特别是NEK4基因的作用。通过分析SNP,发现NEK4基因的高表达与染色体区域的风险等位基因有关。功能研究显示,NEK4过表达可改变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态。多组学分析证实了NEK4在两种疾病中的核心作用。在小鼠模型中,海马过表达NEK4导致情绪和行为的昼夜波动,突触数目的变化与情绪波动一致。最后,肖教授讨论了双相障碍的治疗,指出锂盐可稳定NEK4小鼠的情绪波动,暗示海马基因表达与疾病波动性有关,但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随后,西安交通大学的王昌河教授带来了题为“Synaptotagmin-11 deficiency mediates schizophrenia-like behaviors via dopamine over-transmission”(突触肽-11缺乏通过多巴胺过度传递介导精神分裂症样行为)的报告。
王昌河教授的讲座深入分析了精神分裂症的多个关键方面,包括其作为神经发育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主要症状和症状发展的时间进程。他强调了多巴胺假说在病理机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多巴胺拮抗剂在治疗阳性症状上的局限性。王教授的团队开发了超高分辨率检测技术,揭示了多巴胺分泌的新机制,特别是不依赖于钙离子的新型分泌模式。他们发现Synaptotagmin-11(Syt11)在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中的关键作用,Syt11的突变或表达水平下降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通过Syt11敲除小鼠模型,团队观察到小鼠展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这些发现为两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策略,特别是在理解多巴胺分泌稳态调控对神经发育的影响方面。王教授最后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这项研究是与西南医科大学康新江教授合作完成的,展现了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重庆医科大学的罗庆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困境”的报告。
罗庆华教授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难题,包括信息获取不足、症状识别困难、诊断标准的匹配问题,以及治疗指南的多样性和执行难题。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强调了全面了解患者病史、精神状况和症状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教授指出,ICD-11和DSM-5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上存在差异,尤其是轻躁狂持续时间的界定,这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导致误判。此外,双相情感障碍的亚型如环形心境和其他特定障碍也应被考虑。在治疗方面,各国学术组织推出的指南存在多样性,药物方案的选择和药物治疗策略存在分歧,如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面对治疗中的挑战,教授强调了精准医学的重要性,提倡通过病因探索、药物基因组学检验、可穿戴设备和血液标志物等手段,预测病情和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来自浙大精中(杭州起源)的魏巍副研究员分享了“基于神经递质标记的精神分裂症个体脑结构偏差的亚型研究”。
魏巍博士介绍了一种基于公共数据库的大脑功能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神经递质数据构建大脑结构异常模型,并与公共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揭示个体大脑结构与神经递质分布的关系。研究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和基因表达比较,识别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间的临床和基因差异。特别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影响主要在未治疗患者中体现,且不同脑区的基因表达存在差异。研究还指出,精神分裂症的某些亚型在神经递质分布较多区域的皮层厚度异常变薄。魏博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精神分裂症亚型与遗传风险、神经发育及临床症状的联系,特别是亚型二和三的遗传负担较重,且不同亚型的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在发育早期存在差异。这些发现为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专家讲课结束后,会议的讨论互动环节由郭万军教授和马欢教授共同主持,与肖潇教授、王昌河教授、罗庆华教授和魏巍副研究员一起进行了热烈的线上讨论。
王昌河
肖潇老师,双相情感障碍的小鼠模型中躁狂和抑郁的转变是否有规律?哪些脑区或核团可能调控这些症状?
目前没有明确的指标表明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规律。我们正在研究可能的波动机制,并尝试找出调控异常行为的神经元或环路。
肖潇
郭万军
(代听众提问)肖潇老师,过表达NEK4的小鼠是否会出现长期的情绪行为波动?
我们正在研究多个基因的编辑对小鼠情绪行为的影响,确实观察到了不同时间的情绪波动。但小鼠行为学检测有局限性,需要更好的研究范式。
肖潇
罗庆华
基础研究能否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我们的研究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潜力。已发现的靶点在患者和对照组中显示出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已开发试剂盒。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获得批准并上市。在治疗方面,局部给药和病毒注射在脑病治疗中已有应用,我们正在进行大动物实验来验证治疗方法和策略。
王昌河
最后,郭万军教授和马欢教授总结发言。今天肖潇教授的报告是从临床问题出发,找到分子机制,然后再反馈临床。然后王昌河教授是从解决基础问题来和临床对接,然后反馈临床,还有罗庆华教授关于临床问题的思考,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相信听众也是一样的,所以非常感谢大家,再次感谢各位专家。
如果你是“精卫”人,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精神医学知识、探索脑科学秘密,2024,欢迎加入我们,继续关注 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科研与学科建设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