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精神,在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指导下,长三角区域“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成立。联盟成立大会于11月26日上午,在上音淮海路校区教学楼小音乐厅顺利召开。大会由上音音乐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曾敏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骆宏、物理联合诊疗中心主任邓伟受邀参会。
经联盟筹备组审核、专家组讨论,首届联盟成员单位共计47家,均来自长三角区域;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单位共计13家。经全体成员单位选举产生18家联盟理事单位,其中三家医疗机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南京脑科医院入选联盟理事单位。
联盟旨在通过向长三角区域公众提供科学化、标准化、有助于心理健康的音乐艺术作品或活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创新实践和落地见效。
作为联盟指导单位,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王钢讲话。他指出,长三角区域“音乐艺术促进心理健康”联盟的成立,既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向预防为主过渡的标志,也是一次通过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建立全要素全链条服务模式创新的的实践探索。希望联盟成立后,各家成员单位在联盟平台上加强沟通协作,携手共建,取得更大发展,真正造福百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加入长三角联盟,为非药物治疗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在音乐与心理诊疗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2011年开设可视音乐治疗室。通过音乐节律、动感,利用脑电波各种原理,采用脑电波诱导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声控动画诱导技术,最终改变患者生理指标、安抚过激情绪、改变不良行为,适应社会生活。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音乐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促进多巴胺的产生和释放,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进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通过听觉统合训练,让儿童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的失调,进而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和情绪失调等问题。在医院的精神一科,还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采用音乐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手段,致力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等多种精神心理疾病;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时,结合音乐治疗与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消除精神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物理联合诊疗中心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