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2月17日下午,一场关于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探索之旅在浙大精中(杭州七院)起帆。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彦琴教授分享了其潜心研究的“心性心理学“理念。在现代心理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的思想精髓,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探索历程到心性心理学的提出,再到心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等的阐述,就像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展开了一幅“明心见性”的传统文化哲学画卷。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探索历程
近代诸多的学科都是通过西学东渐确立,中国科学心理学从西方全盘引进,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历经了三个阶段:初期探索、开辟创新和创造性转化,从以普通心理学为框架的求同视角探索本土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内在关联,到试图开辟全新的中国特色心理学并提出了“心理生活”的概念,强调觉解、体悟和体证,直至通过与西方心理学的对话交流,“中国传统心理学”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最终产生创造性转化。
心性心理学的提出
什么是“心性”?
中国古典哲学中涵盖了“心”与“性”两个层面,“心”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主观活动,而“性”则是指人的本性、本质或天赋的特质。
心性心理学的提出
2008 年葛鲁嘉先生创建的心性心理学,扎根本土文化创新,以孟子心性论为基,专注个体心理与人格培养。
心性论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性论与心理学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西方心理学以其文化哲学为核心探讨认知,而心性论立足本土文化探究德性。心性论中的“天人合一、心道一体”与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成长、心理发展等研究不谋而合。前者强调通过修养心性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后者旨在揭示人的心理机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心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别对应着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输入、情绪编码、信息整合、信息储存及信息识别。
《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这就是说五蕴根身缘起而有,提醒不可因执着五蕴根身而造业,以免造业而受苦。
最后,医院党委书记骆宏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曾海波老师分别交流了个人见解。将理论拉回到应用,如“四不”的凝练、“内求”的深入探讨都与心理咨询实操息息相关。传统文化将对解决现代人心灵的缺失提供系统性补位,而此次学习仅是实修开端。心性心理学恰似桥梁,融贯中西、链接古今智慧,引领大家进行了一次升维的内心探索之旅。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社会心理服务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