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月14日,2025年人文精神医学第一讲——“哲学如何面对精神医学”学术报告,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报告厅开讲!
中心特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迎辉教授进行了精彩讲解。医护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及志愿者近百人参加。讲座由党委书记骆宏教授主持。
本次学术报告探讨了哲学如何与精神医学结合,构建人文精神医学的新领域。马教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高屋建瓴地围绕哲学进入精神医学领域的困难及可能性、哲学治疗精神疾患的原理、哲学如何帮助精神疾患患者重建生存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讲解。
哲学进入精神医学领域的困难、挑战以及可能性
哲学具有世界观、反思性和理论构造能力,可以提供对异常存在现象的生存关联进行反思和理论构建。哲学与医学的融合历史久远,但现代面临重新融合的困难,需消除学科界限,共同面对生存经验。
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抽象的思辨游戏,脱离现实,缺乏实用性。学科融合的障碍在于哲学与医学的学科界限和理论框架差异,需消除这些障碍以促进对话。
精神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为哲学的进入提供了可能性。哲学可以通过研究存在的显现方式,理解精神疾患的本质。哲学可以帮助精神疾患患者重建生存的意义,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哲学治疗精神疾患的原理
重塑存在方式
生存具有多维结构,具体包括在世生存方式、在语言中表达世界的方式、脑区的功能性表达方式。人的存在是在世生存,通过行动与世界建立关联,形成特定的生存方式。语言是人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语言构造出与世界同构的世界观。脑区的功能性表达也是人存在的方式之一,虽难以直接观察,但影响人的行为和生存状态。
意义寻求
这是一个意义丧失的时代。现代社会变动快速,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意义来源,导致意义丧失成为普遍现象。丧失意义的本质是人在特定生活处境中未能以应有的生存方式存在,导致生存关联断裂。而重建意义需要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方式,并激活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
脱落与退行
脱落是指个体与世界关联断裂,将某物或某观念视为生存意义的全部,导致生存方式扭曲。而退行是指个体失去主动创新能力,回到过去的生存状态,无法适应当前环境。
哲学如何帮助精神疾患患者重建生存意义
无中创生
“无”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可能性。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不满和渴望,并引导他们从“无”中寻找新的意义和存在方式。需要帮助患者唤起他们的原创能力,让他们重新获得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想象力
构造当下的想象力,个体能根据当前情境构造出合适的生存方式,保持与世界的关联。超越问题的想象力是指个体能超越当前问题,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保持生存的创新力。
中西文化的融合
“无中创生”与中国哲学中的“感通”和“天命之性”联系起来。中国哲学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应,这为无中创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迎辉副教授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激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讲解部分结束后,从事心理危机接线的工作人员就工作中遇到的有关“丧失意义”问题与马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最后,党委书记骆宏教授指出,本次学术报告为哲学与精神医学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推动人文精神医学的发展。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与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等共同成立的浙江大学医学院人文精神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人文精神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心将开展跨学科合作,整合中西文化,并结合临床经验,构建适合中国人的治疗体系,为精神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中心也将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公众教育活动,普及人文精神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社会心理服务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