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度“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第一期(系列第25期),于3月17日19:00线上开讲。这次,我们共同关注“睡眠健康,优先之选”。
本次大讲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李涛教授担任主持,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李凌江教授、南京脑科医院张宁教授、浙江大学江海腾教授作专题报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苑成梅教授和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毛洪京教授参与互动讨论。
李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提到本次会议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为契机,聚焦睡眠健康这一重要议题。李教授首先对线上参会的五位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睡眠健康是维系身心平衡的重要支柱,尤其在新冠疫情后,睡眠障碍问题愈发凸显。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推动睡眠医学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期待专家们的分享能够激发与会者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为各位同仁提供极具价值的学习和研究指导,推动睡眠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的讲课环节,张宁教授首先分享了题为《失眠的危害与诊疗原则》的报告。
张宁教授从流行病学、病理机制及临床实践三方面系统阐释了失眠的复杂性。他指出,失眠不仅是全球约三分之一人群的困扰,更与交通事故、慢性病风险上升及社会生产力下降密切相关。新冠疫情后,失眠发病率激增,其危害已超越个人健康范畴,成为公共卫生议题。
在诊断层面,张教授强调需采用多维评估体系:结合患者主诉、主观评估(如睡眠日记、标准化量表评定)及客观监测工具(如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同时排查焦虑、抑郁或躯体疾病等共病因素。
治疗策略上,他提出“分层干预”理念——短期失眠以消除诱因(如压力、环境干扰)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为核心;慢性失眠则需药物辅助重建睡眠节律,并同步引入睡眠卫生教育、正念训练等非药物手段。张教授还特别提示临床需避免“重药轻防”的误区,倡导通过医患协作实现失眠的全程管理。
随后,江海腾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睡眠特征的精神疾病筛查与诊断》的报告。
江海腾教授以“技术赋能精准医疗”为主线,展示了其团队在睡眠监测领域的创新成果。针对传统PSG依赖人工、耗时昂贵且难以普及的痛点,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跨中心、多模态睡眠分析大模型。
该模型基于CNN-Transformer混合架构,整合了来自12个公开数据库的2.4万例睡眠数据,并通过迁移学习优化泛化能力。在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临床验证中,模型对睡眠分期的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且可自动生成可解释性报告,辅助医生快速识别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等障碍。
江教授进一步提出,未来将开发单导联便携设备,结合云端AI分析,实现居家场景下的实时睡眠监测。他展望,此类技术不仅能提升基层诊疗水平,还可通过长期数据积累揭示睡眠特征与精神疾病的潜在关联,为早期干预提供新路径。
讲课环节的最后,李凌江教授分享了题为《失眠药物治疗的管理与新进展》的报告。
李凌江教授聚焦药物疗法的科学化与个体化,李教授强调理想的失眠药物应具备快速起效、维持合理睡眠时长和良好安全性等。新型苯二氮䓬类药物因对GABA受体α1亚基选择性高,且部分激动作用,半衰期短(4小时),能满足有效睡眠时长,且具有日间残留效应低,依赖风险小等特点。结合临床研究和实际病例,该类药物适合入睡困难型失眠及合并焦虑、慢性疼痛的患者,但需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原则,避免长期使用。他还提倡将药物治疗与睡眠节律调整(如固定起床时间和限制卧床时长)相结合,以提升疗效。未来,通过基因检测筛选药物敏感人群有望进一步优化失眠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讲课结束后,专家们一起进行线上讨论,并回答热心观众的提问。
李涛
如何量化评估睡眠质量与日间功能的关系?
夜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通常是正相关的,晚上睡得好,白天的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往往更好。但是需警惕药物过度镇静的负面影响。临床评估应综合嗜睡程度、情绪稳定性及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等多维度指标。
苑成梅
李涛
对于不同人群(老年人、合并用药的患者等),个性化治疗如何避免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问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未妥善处理情绪问题的患者中,如双向障碍、酒精依赖或焦虑等。CBTi可以作为核心疗法,通过睡眠限制、放松训练等,配合8到12周的稳定期后再逐步减药,成功率会大幅提高。
毛洪京
李涛
针对青少年昼夜节律紊乱的应对策略?
尊重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倾向于晚睡晚起),避免过度对抗。以“渐进调整+行为干预”为主,如逐步提前起床时间、增加日间光照与丰富活动。
苑成梅
同意苑教授的观点,青少年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表象背后可能还有生物学(如抑郁)或社会学(如学业压力)因素。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针对性的选择心理干预或药物辅助。
毛洪京
讨论结束后,李涛教授对与会专家及观众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呼吁学界持续关注睡眠医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她表示,未来将深化多学科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睡眠健康服务。
最后,李教授还特别感谢了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和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对本次大讲坛的大力支持。会议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
如果你是“精卫”人,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精神医学知识、探索脑科学秘密,2025,欢迎加入我们,继续关注 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科研与学科建设部
编辑:BB